據北京市教委官方網站8月10日消息,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關于做好校園自動體外除顫儀(AED)配置工作的通知。通知要求,各級各類學校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安裝數量,要考慮到學生的密度、活動強度以及適當的距離進行安裝。每個學校至少配置一臺。在明顯位置張貼AED位置導向圖,強化AED現場管理及宣傳工作。
AED是一種便攜式醫療設備,可以通過電擊除顫挽救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命,是心源性猝死患者的“救命神器”。有數據顯示,目前,中國每10萬人配置AED不足2臺,與發達國家相比,還存在非常大差距。基于此,2019年12月,我國通過立法明確,公共場所應當按照規定配備必要的急救設備設施,如自動體外除顫儀(AED)等,有助于用好“急救4分鐘”,提高院前急救效率。近年來,我國在主要城市的大型交通樞紐及人流密集型場所陸續開展AED配置工作。特別是,
北京在全國率先推進AED進校園,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至少配置一臺AED。
國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,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。而資料顯示,心臟驟停超過4分鐘,腦組織會發生永久性損害,超過10分鐘就會腦死亡。因此,心源性猝死救援有“黃金4分鐘”的說法。近年來,中小學校發生學生猝死的案例屢見不鮮。在這一背景下,能否補齊學校急救設備短板,讓更多人在關鍵時刻成功施救,變得尤為關鍵。從這個角度上而言,補上校園急救短板不僅僅在于讓AED進校園,還包括讓更多的急救知識進入課堂,讓更多人掌握急救方法。
事實上,除了加大配置力度,AED使用的相關配套措施,也在不斷跟進。《健康中國行動(2019—2030年)》將“積極參加逃生與急救培訓,學會基本逃生技能與急救技能”寫入目標,提出“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訓證書的人員分別達到1%和3%”,按照師生1∶50的比例對中小學教職人員進行急救員公益培訓。特別是,北京明確要求,組織一定數量的相關人員進行儀器使用的培訓。在此基礎上,可依托學校紅十字會組織,在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時,進一步加強儀器使用的培訓,確保急救人員科學有效掌握急救技能。
可見,AED進校園也需急救科普進課堂。換言之,各地中小學校應普及急救技能教育,彰顯“知識守護生命”理念。普及急救技能教育,應成為學校亟須補上的“必修課”;全面系統地編寫急救教育教材,設置急救技能教育課程,并進行知識考查和救急演練,是對在校學生進行生命呵護的關鍵。通過系統的急救科普教育,使廣大師生在遇到險情時,既能勇于伸出援手,又能正確使用急救設備、設施,進行科學救助。如此,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因不當施救造成的傷害,提升中小學校急救參與率和成功率,為每個家庭的幸福和諧提供堅強的保障。